top of page
2025上Hip.jpg

【 學員心得分享】

 

✅ 瑋瑋

這次上的是「開髖探索」的主題課程,其實接觸了瑜伽之後也買了不少瑜伽解剖學書籍,不過每次翻開後,常常在瑜伽解剖學「某些頁面」停留很久(有時也不太知道自己是否真的讀懂、是否真的能運用到教學),然後就靜靜地看完了幾頁,接著就先闔上書本做別的事情。(笑)。

上完研習課程後,心裡就有OS,覺得『早知道』就快點來上Jade的12小時瑜伽主題課程了,因為這門課程能協助自己整合瑜伽師資課程的學習。 Jade老師有豐富的教學經驗,對於瑜伽解剖、瑜伽教學、瑜伽哲學都已達到了深度融會貫通的境界,能提供非常清楚、系統化、科學性的教學分享,會一直有種『啊哈,原來是這樣阿!的感受』。

 身為一位瑜伽引導師,認為有責任好好了解自己身體細微的差異很重要,在髖部探索學習除了更懂得髖部解剖學應用,也更尊重自己髖部受傷的經驗,傾聽一下髖部,唯有這樣才能與自己身體受傷經驗深刻連結,當對自己慈悲後,也更能有同理心去尊重學生身體受傷的限制或是個別差異了。

在上課期間也能深深感受到Jade對於人體解剖學的濃厚興趣及熱情(她真的很有科學實驗性精神)(笑),可以感受到她瑜伽教學的藝術。

很榮幸能跟一位有智慧、愛好解剖學到不行、愛好貓咪、對生命充滿愛的老師學習。也感謝Ryan及InJoyoga夥伴給予一個這麼好的學習空間。

✅ 忻俞

2年前的2月(2023) 去高雄上了脊椎研習,2年後的2月(2025) 在台中參加開髖研習。

很喜歡Jade老師的教學風格,兩天的研習,循序漸進的課程節奏:從基本的髖部基礎解剖開始,了解相關肌肉和骨骼的組成等...再搭配動作的實際操作,清楚明瞭的解說 髖關節六大活動方向:屈曲、伸展、內收、外展、內旋、外旋,先從簡單的動作,去感受單一角度身體的作用;搭配瑜伽動作,去解析關節的活動方向和相關的作用肌肉,再嘗試用不同方式進入同一體式,去感受身體空間。
藉由不同進入方式,去觀察髖關節在同一體式下,其活動範圍是否有差異?ex:分腿前彎先外展再屈曲 or 先屈曲再外展等...。最後瑜伽精神的應用,提醒我們對身心保持時刻覺察。藉由練習了解自身空間狀態,適時的去調整應對,學習讓身體在穩定舒適的狀態,心也會跟著平靜、放鬆下來。每個人都是獨特而美麗的個體,動作沒有絕對的標準,只有自己感覺最適合舒服的角度;所有的活動狀況,只有自己的身體老師最知道。
除了踏上瑜伽墊專注練習的時刻,日常觀察也是很棒的覺察開始,可以試著問問自己:當感覺到髖關節卡卡,是什麼時候呢?(是走路?蹲下?坐著?還是站著?...
在不舒服的時刻,最有感的地方是哪裡呢?(感覺是關節?是肌肉?還是韌帶或神經呢?)是怎樣的狀況,可能造成身體的不適呢?(久坐上班族?日常不良姿勢?運動傷害?曾經意外受傷?... )

願我們都能時刻保持覺察,在 專注練習(Abhyasa) 和 不執著(Vairagya)瑜伽雙翅之下,平穩自由的翱翔在瑜伽天空。進修時刻,就是檢驗日常教學,是否有需要再進步調整的空間,我會持續學習成長;願能幫助同學們,去練習看見和照顧自己的身心。最後謝謝 Jade老師 和 InJoyoga 的夥伴們,充實的課程內容,親切又溫馨的學習環境,還有美美的課程側拍照片,每次回來都身心滿足。

line加好友.png
bottom of page